**KMind一周年
**
一年前的今天,我和十多位小伙伴一起在杭州创立了KMind。
2023年是人工智能的奇迹年,大模型时代风起云涌。到了2023年的12月12日,我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是KMind,志在发明个人AI计算机》,首次提出了“个人AI计算机(PAIC)”的概念,并在文章的第四部分阐述了关于“AI互联网”的理想(应当也是首次提出)。我认为互联网经历了20年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一些弊端,人们需要重新回归到互联网精神的“自由、开放、共享和平等”。
我认为,“AI互联网”的到来是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是互联网进化的下一个阶段。我有幸比别人更早意识到了这件事情,因此在全社会达成共识之前,我想带领KMind团队往这个方向持续努力,期望我们的努力能够对社会做出一点有效的贡献。
KMind公司的使命愿景,是“让数据成为个人的资产,通过AI互联网高效互联20亿人,从而打破大公司的数据垄断,消除数据孤岛”。AI互联网是我们最重要的理想和愿景。经过半年多对AI互联网的深入思考,我坚信它将对人类社会带来深刻的改变,会重塑人类的社会性:自从母系氏族社会和语言文字出现以来,人类都从来未曾具备过的某些社会属性,将会因为AI互联网的出现而成为现实。每当想到这些,我就兴奋得彻夜难眠。因此接下来我会全力推动KMind实现这些想法。未来我还会写一本关于AI互联网的书来阐述这一伟大愿景。
2023年,全球的AI产业几乎都被OpenAI以一己之力推动,ChatGPT风靡一时。但是经历了2023年一年的尝试,我认为ChatGPT把整个产业里AI应用的方向带偏了。对于所有跟风ChatGPT做聊天机器人的产品,我觉得想象力是匮乏的,AI的可能性远远不止于此。只有回归到真正的现实,AI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KMind从来没想过要去做一个比肩GPT或者超越它的大模型,AGI也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坚定的认为AI只是一个工具,工具的价值不应该是取代人,而应该是服务于人。描述“AI会不会比人聪明”这种说法也是愚蠢的,就像今天没有人会去比较“汽车和人的速度哪个更快”一样。KMind将聚焦于,如何通过AI改善人们获取和分享信息的效率,进而改善人们的沟通与交流。
AI互联网的实现道路是漫长的,它有赖于全社会的共识。在KMind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在2023年12月推出了kOS,它是个人AI计算机架构的实现,是一个真正的智能操作系统,也是AI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快找找kFind
在今年6月,我们发布了基于kOS的第一个应用:kFind。它目前是一个微信的小程序,最近更名为了“快找找kFind”,以下简称为kFind。
kFind颇受用户欢迎,但它却是一个意外的产物。原本kFind是作为kOS实现AI搜索的一个Demo应用(AI搜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大模型和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对来自全网的数据源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快速找到用户想要的答案,提高上网的效率)。我们在6.1日发布了kFind开源版本的代码,本是工程师们闲暇时间的游戏之作。因为我们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推出一款主打产品,kFind只是从该产品中拆出来了不到十分之一的能力,做了一个AI搜索的简单实现。但就像许多成功产品都有着一段神奇的开始一样,kFind发布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搜索这样成熟的事情,世界上已有的产品居然还有这么多没有做好的地方呢?于是瞬间来了灵感,我想让kFind变得更有趣。
在端午节后,我就让工程师们给kFind添加了一个“左滑”的功能,让kFind不仅能做搜索,还能看到别人搜过的问题和答案:在手机屏幕上左滑即可。同时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所有的用户都是匿名的,谁也不知道每个问题是谁搜的。这样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傻乎乎的有趣问题,比如:“臭豆腐是屎做的吗?”后来我发现大多数人对于热点新闻并没那么关心,而是更关心生活中的人在搜什么古怪的、有趣的问题。
此后在我的合伙人陈冬白的建议下,kFind添加了删除问题的功能:自己搜的问题,自己有权限删掉,删掉的问题不会再流向公海被别人刷到。这解决了用户在使用时的心理压力,同时还进一步保护了用户的隐私。
kFind的匿名是真匿名。我要求研发团队唯一依赖的识别用户身份的凭证就是Cookie,如果用户清掉了Cookie,那么对我们来说将完全是一个新的陌生人。这意味着kFind未来有了App和Web站点后,删除App或者清掉浏览器的Cookie,所有的用户行为偏好和推荐都将被重置。我和团队争论了很久,我依然坚持这一点,最后我赢了。
以前我在大厂工作了很多年,我是最早在中国互联网里使用“机器指纹”这一技术的人。出于对安全技术的研究,在十多年前我就创造了一些技术让网站可以识别和追踪同一个用户,即使是用户清空了浏览器所有缓存和Cookie,甚至是重装了操作系统、换了地点,都能继续识别出这是同一个人。某些技术甚至无侵入性的,不要求用户安装任何软件或插件,就能做到这些。这些技术后来被用在了风控和广告上。
但现在民用互联网已经有二十多岁了,我们看到的几乎每个网站和App,都在鼓励用户注册,在想尽一切办法套取用户的隐私信息,来绘制一个更加详细的用户画像:身份、性别、职业、年龄、工作、住址、兴趣、亲友关系等等。互联网被这些大公司们割裂成了一块块,而且这些公司不见得有能力保管好用户的隐私数据,他们有意无意的在滥用这些用户隐私数据,于是另一个灾难开始了。当前人们对隐私的担忧已经多过于对内容推荐效果的担忧。
某种意义上,这可能是我自己的奥本海默时刻,我想寻找互联网的另外一种可能性。我克制住了所有想获取用户隐私的诱惑,而希望做一个真正安全的、保护用户隐私的产品。因此,kFind很克制的做成了一个匿名智能搜索。我们在首页的“不注册”里写着我们的理念:
提问比回答重要
匿名意味着对内容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国家的合规性要求,kFind不会做成匿名的UGC平台,因此所有kFind的答案都将来自于AI的生成,我们也不提供用户评论的功能。
为了让用户之间互动起来,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有趣的玩法:补一刀。对于任何问题,你都可以提出一个新的针对性问题,贴在该问题的下方。这种方式我们称为“补一刀”。被点赞和分享得更多的补一刀问题,将出现在更靠前的位置。比如下面这个问题,居然被网友们补了3刀:
这几刀补得颇为犀利,有点不怕事大的感觉。也许下次你去找工作,面试官问你擅长什么,你可以回答最擅长的是补一刀了!提问是种技能。
补一刀的设计,是出于增强用户之间的互动趣味,另一个原因,是我意识到“提问比回答重要”。我是一个很会提问的人,提的问题经常一针见血,犀利、甚至尖锐。我认为当一个正确的问题被提出来时,就会有正确的答案。人们找不到答案,往往不是因为答案难找,而是提错了问题。AI很擅长给出答案,但不擅长提问,提问是人类更擅长的事情。此外问题本身会包含或者隐含的信息,可能也足够丰富和精彩了。因此kFind的使用关键,在于提出一个更好的问题,如果问题不痛不痒,那么我们鼓励大家来“补一刀”!
AI有时候对于问题会给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答案。而AI搜索的一大优势在于:人们获得答案的成本,相比过去下降了两到三个数量级,是过去的千分之一。这极大的提高了人们问问题的积极性。以前在一些问答社区里 ,当人们提出一个问题后,可能要等两三天才会有另一个人来回答。而现在在kFind里,只需要等待3秒,AI就会汇总全网信息给出一个不错的答案。拖住问答页面往下拉,则会触发AI重新再回答一次。我们目前的烦恼是针对同一个问题生成了太多的答案,我们需要用某种方式选举出质量更好的那些,这和过往问答社区面临的烦恼是完全不同的。
让我高兴的是,kFind的使用门槛极低,七十岁的爷爷奶奶们都能用得明白。这也成为了我们设计这一产品的标准:让不熟悉IT的人也能用明白。我们非常克制的去引入更多高级但复杂的功能,用户不需要明白什么是AI,就能享受时代的红利。而我个人觉得kFind的最佳体验方式,则是每晚睡前坐在床上,连续左滑刷上一二十分钟:只有静下心来的沉浸式体验,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产品的妙处。kFind带来的体验,和目前已知的任何其他平台都是不同的。
最后,祝使用愉快。
上网就上快找找(kF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