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首创科举。这项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一开始并不完善。比如,隋唐时期的考官是可以看到考生姓名和籍贯的。所以那时候在科举中拉关系走后门很方便。隋唐的科举制只能说比更早之前的推举制的确是进步了。
到了宋朝,科举制得到很多改进。先是在宋真宗时期要求把考卷上的名字贴起来。后来还发明了“誊录”,就是找人把每个考生的卷子都重抄一遍。这样就连靠笔迹识别考生身份也不可能了。
宋朝对科举的改革,就是要让考生不知道阅卷者是谁,阅卷者也不知道考生是谁。这样才会有尽可能客观的结果。
唐朝的 369 名宰相出自 98 个家族,许亭李氏更是一家出了 6 个宰相。而宋朝的 134 名宰相出自 126 个家族。由此也可看出唐宋两朝的科举制在实际选拔结果上的差别。
********
1912 年 2 月 12 日,隆裕太后代表宣统皇帝颁布《退位诏书》。这一年的 10 月 27 日,李景均在天津出生。
七七事变后,李景均辗转来到美国,在康乃尔大学攻读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并取得博士学位。
1941 年初,日本陆军制定了《对华长期作战计划》,而苏联与日本签署了《日苏中立条约》,表示“尊重满洲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可以说此时正是日本气焰最嚣张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然而,这时候李景均却选择了回国。此时回国,自然困难重重。前后历时 150 多天,遭受诸多波折,最后李景均在香港地下组织的帮助下才绕过日军封锁进入内地。
抗战胜利后,李景均来到北京大学,担任农学系系主任。这一年他 34 岁,是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系主任。
1949 年,李景均选择留在大陆,到新成立的北京农业大学工作。然而,这时候苏联那边李森科风头正劲。那股子科学政治化的风气也影响到了中国的遗传学界。于是,在笃信“米丘林遗传学”的校务委员会主任乐天宇接连不断的构陷迫害下,1950 年 3 月李景均无奈再次离开中国,来到美国。
到美国后不久,李景均就以生物统计学家的身份参与了一个临床项目,研究几种化疗药物对白血病的疗效。在这个项目里,他提出要随机分配病人,并且让各组病人不知道自己用的是什么药,各组的医生也不知道给病人用的是什么药。
一些医生强烈反对李景均提出的实验原则。不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负责人在理解了这些原则之后,十分支持李景均,并表示要么用李景均的办法,要么这个项目就别想拿资助经费了。
今天,李景均提出的“随机”“双盲”已经成为现代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
之后,李景均一直在美国从事遗传学研究,并于 1960 年被选为美国人类遗传学学会主席。他 1948 年出版的《群体遗传学导论》是中国现代史上迄今为止极少数在中国出版但在西方某个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专业书。
********
中国人在宋朝就知道“双盲”的意义。然而今天却有些人出于某种奇特的思维,一听到“双盲”就恨得牙痒,认为是洋玩意。然而在临床实验中要“随机”“双盲”恰恰是中国人提出来的。李景均在 1949 年选择了留在新中国,并且 1950 年时尚未取得美籍,所以“随机”“双盲”不但是中国人提出的,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提出的。
逼走李景均之后,乐天宇因此受到组织上的严重批评。但他不是普通的坏人,他是个蠢坏之人,因蠢而坏,似坏实蠢。所以乐天宇并未因此收敛,反而接着在农大折腾,最终被撤销校务委员会主任。然而,直到 1977 年,在行将就木之时,他仍在鼓吹批判“西方的”摩尔根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然而,科学就是科学,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