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百川云 - 文章详情

近期工作的一点思考

404 Not F0und

48

2024-07-13

从世界说起,连接的重要性

15世纪,欧洲认识的世界,包括亚洲、欧洲、非洲,三洲加起来也被叫做世界岛,随着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方世界首次连接到美洲。16世纪,斐迪南·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首次将分散的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15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发生了一系列足以改变未来的历史性事件,从机器学习的视角来说,是通过连接的方式,给西方文明这个模型注入了更多的数据输入,使得模型可以快速迭代和螺旋上升,至此,西方文明开启了开挂的崛起。

18到19世纪,明清处于闭关锁国时期,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与世界割裂开来,断绝了外部输入来源这个增长点,王朝生命力自然迈入衰减周期,此后东方文明开启了和后来者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

从互联网说起,连接的商业模式

在1946年约翰·冯·诺依曼发明计算机之前,只有一个现实世界,这个世界的一点不足是无法超越时间和空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这一点bug也被修补大半,因为万物皆可被连接入网,互联网将现实世界镜像化,复刻出一个数字世界,超越了空间。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这一时期互联网连接了四个生产要素:人、物、信息和产业

人和人的连接造就了腾讯;人和物的连接成就了阿里,人和商品的连接衍生出了淘系、拼多多,人和出行服务的连接诞生了滴滴,人和机票酒店的连接发展出了美团、携程;百度连接了人和信息,字节跳动连接了人和短信息,小米连接了人和生活万物。

这之后,为了提高互联网连接效能,产业互联网应运而生,典型案例如拼多多、盒马。

从连接本身说起,指导工作与生活

连接的价值=连接数量*连接单点价值*时间,连接单点价值又因是生产者、消费者而不同。

例如欧洲连接美洲的价值,因美洲的单点价值高而高,因连接的时间越长,开拓的资源多而连接价值高。

例如微信连接人的价值,每个个体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个体之间双向连接,价值叠加,同时连接的数量超过十亿,产生规模效应,产品价值自然高。

因此互联网的主要增长点是提高覆盖率和精细化运营,前者提高连接数量,后者提高连接单点价值。

对应到组织的价值提高,一来是招更多的人扩大可以连接的数量上限,同时增加团队内、团队间协同,逼近这个上限,二来是培养个体能力提高连接单点价值。

最后到个体,从连接视角看个人价值

个人的价值体现在连接的价值。排除无效连接外,连接的人和事越多,个人的价值就越高。

近期一直在暗中观察日常工作中的连接,同时也回顾过往,对比之后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一般刚入职的时候,与自己有连接的人一般都是同组人或者主管,连接的事基本上没有,随着时间的发展,连接的人和事慢慢的会多一些,但大多是团队内的连接,也比较零散,再发展,跨团队连接的人会多起来,事也慢慢成体系。

这些会最直接地体现在钉钉聊天或邮件等工作工具触达到的范围和人数。之前可能每天平均只需要和几个人沟通,现在可能每天需要和十几人拉扯。

这些连接现象可以对标到自身,认知自我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状态,指导之后发展的方向。如果连接的人数和范围一直很少,可能是事出了问题,如果连接的人数和范围经历过大幅度上升后处于平稳状态,可能意味着个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连接的人和事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会演变成leader,因为每一个部门leader都是组织的复杂网络中一个入度和出度都很多的关键节点,连接各方,同时也需要平衡来自各方的张力。

因此,提升个人价值的方式无非是做更多的连接,连接更多的人和事,关键还是事。如果没有事情作为基础,直接前排混脸熟,效果可能事倍功半,也得不到别人发自内心的认可。

以事为先,逐步扩大自己的职能范围,深入训练区和挑战区,自然水到渠成能连接到更多的人。

持续用力

机器学习对我最大的帮助不在于专业本身的应用,而在于可以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尝试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事物的底层逻辑。

人工智能三要素:数据、算法、算力。数据是基础,是实际效果的理论上限,算法和算力都是在逼近这个上限。

映射到这里,连接可以理解为扩大了输入数据来源,持续与用力分别代表算力和算法。其中持续和用力缺一不可,只有持续,不用力,会一直在舒适区徘徊,只有用力,不持续,走不远。

为了训练持续与用力这两者,做了一些尝试和改变。尝试方面,因为日常工作会涉及到很多沟通,注意力经常会被打断,很难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所以为了增加一段完全不被打扰的学习时间,每天早上尝试提早1小时到公司,读书或是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坚持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后续没有坚持下去。分析原因发现认知和目标是对的,实际操作变了形,与预期不一致。

1天24小时,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剩余8小时,造成人与人之间差距不断变大的原因,大多是在对剩余8小时时间的利用率上面,有些人用这8小时去娱乐,有些人去学习。原本的目标是压缩剩余8小时的娱乐时间,增加学习时间,结果变成了压缩睡觉的8小时,晚上和以前一样晚睡,早上却早起1小时,造成精气神不足,学习效果不佳,也就失去了坚持下去的锐气。

改变方面,试过定量分析专注力,排除受干扰打断的情况,记录下每一次专注持续的时间。开始持续时间不长,一般不到一个小时,刻意练习之后,专注的时间明显变长,可以做到几个小时的持续投入,这也说明专注力是可以训练的。

相较于静态的持续专注,也在练习动态的持续,跑步锻炼身体和意志力续航时间。从今年八月中旬开始第一次恢复跑步习惯,正常情况下每周会有1~2次的4公里慢跑横穿西溪湿地,坚持到现在。

思想上也有一点比较大的改变,用力提升自己这台机器的CPU利用率。不论是上学的时候,还是刚工作的时候,做事情一方面会有选择性,另一方面总是会留有余力,全力以赴的情况比较少。

现在的想法和做法是对每一次连接,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促使发生思想转变的动力是希望获得更快速的成长,除了做更多的连接外,还需要在每一次交互过程中,用力输出和吸取反馈输入并加以改进。

职业化

国家和城市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当下企业的关键目标是数字化转型,落到个体身上,个人目标之一是高度的职业化。

我理解高度职业化的人拥有这些特质:专业的技术、专业的表达、专业的管理、专业的态度

专业的态度,不论层级,职场人都应当具备。前三者之间我理解有递进的关系,p6可能主打专业的技术,能做事,比较少涉及后两者,p7可能不仅仅专业技术要过硬,表达能力也需要提上来,要让别人听懂和认可你做的东西,p8及以上可能需要拓展到专业的管理,能够带领一群人取得结果。每个层级有每个层级的专业,也需要瞄准下个层级发展下个层级的职业特质。

高度职业化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相反不那么专业的人,个人信任账户也会一直处于负债状态。工作中也曾遇到过一些正反面例子,正面的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专业过硬有行动,让人打心底里佩服,反面的相互推诿、油腻、光说正确的废话,十足的“阿里味”,你一问他,他就反问你,问的你一脸懵逼,再看他工号,奥奥一切都明白了。

时常照照镜子,自己有时候做的也不到位,但这也更让我坚定做到真正职业化的目标,做前者,不做后者,而达成这个目标,需要持续、用力、连接。

相关推荐
关注或联系我们
添加百川云公众号,移动管理云安全产品
咨询热线:
4000-327-707
百川公众号
百川公众号
百川云客服
百川云客服

Copyright ©2024 北京长亭科技有限公司
icon
京ICP备 20240551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