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夸微软的“新产品”—Hololens,没想到一口毒奶把这款产品奶在娘胎里出不来了。在此之前还有Google Glass(同样难产)这款被誉为下一代智能设备的产品,直接带起来一波可穿戴设备的浪潮,刚开始造势的也是秒天秒地秒空气,老夫一度有买一个玩玩的打算吗,结果到现在反而是手表成了大众产品,诸位可以想想是为啥。
当时为什么会看好这两款产品,当时年少轻狂的老师这么认为:它们在尝试解决互联网到人脑“最后一公尺”的问题。也就是信息如何从互联网终端(手机、电脑)到人脑的输入,节省时间,提升信息传递速率。
两者虽然产品上略有差异,但目标都是一致的,只不过由于视觉边界的不同导致信息带宽略有差异。相对于Google Glass只能通过极小的一块显示屏(都不能说是屏幕,就一个小破显示器),Hololens通过AR的方式可以展示更多的信息,也正是那次的发布会我第一次看到了AR这个概念。
无论半死不活的VR也好,只能看初音未来的AR也好,亦或是胎死腹中Google Glass,这类设备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人和互联网之间进行更有效率的信息传输。但这类设备有个局限性:只考虑了信息对人脑的输入,没有考虑人脑向设备信息的输出。
因此效率的提升仍旧是有限的,当时甚至有个想改变世界的idea作为信息输出的替代方案,后来总理中关村3W喝了杯咖啡,烧了把万众创业的火,然后就创投资本寒冬了,刚靠忽悠融到的钱,还没到手就泡汤了。我也直接滚去实习,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网络安全教育家。
为什么想起这段往事,是因为最近马一龙那边又搞了个介入式人脑交互设备,其实也是为了解决人脑和计算机/网络之间信息交互的问题。刚看到新闻,总理又开始万众创业烧火了,冥冥之中又有种天道好轮回的感觉。不过资本寒冬也持续这么多年,咱们也特么都冻习惯了。
马一龙这位同学整天一惊一乍的搞事情,电动车、发火箭、打地洞之后,这次自媒体们是这么说的:马一龙要直接给人脑里面插管子了。
咱们回顾一下马一龙同学一步步走来都干了啥:
1.电动车+太阳能,也就是现在的特斯拉(Tesla电动车+退市被收购的SolarCity),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拓展直接使用太阳能的路径,降低人类对地球上存量能源的需求,简单来讲就是续命。
2.发火箭(SpaceX),再怎么续命,地球上的存量能源/物质/太阳的寿命都是有限的,你总得往外走,按照人类目前的发展速度和糟蹋东西不要命的架势,续命也续不了多久。探索太空是唯有的出路。私企造火箭,这是一龙同学被吹为神的主要原因了。
3.至于打地洞这事,其实没什么好吹的,没意思,我看早晚得凉。
接下来就是最近这个大脑插管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脑机接口这次搞事情比前三件事的的影响大多了。不过脑机接口这玩意儿一直都是前沿研究里持续攻坚的领域,2018年曾有幸做几个中科大少年班学生的老师,聊天中无意了解到其中一位小朋友的母亲就在研究脑机接口,而且在这个领域已经研究了好多年了。
至于脑机接口的分类、实现方式、优缺点,有好多人都讲过了,找个靠谱的文章看看就行了。
马一龙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把大脑插管这个极具话题性方案给大众做了次科普。而且估计也只有他提出来,大家不会喷反而高呼Amazing了。如果是一个学术界的人突然发个文章吹牛逼,外界知道不知道不说,就算知道了估计也是骂声一片,贫富差距啊人将不人啊什么的。
毕竟,他起码已经在新能源汽车,航天两个领域化不可能为可能了。大家都习以为常,相信、崇拜就差成立特斯拉教了。突然间,我又想起了那个叫做穆·拉·弗拉格的男人。
而脑机或者说脑网接口,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类或者说生物一直以来对信息极其低效的获取与输出,指数倍的提升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历程中,整体性能的桎梏始终都是IO而并非是处理器。换句话说,是人类跟不上计算机与网络的节奏了。眼前可见的只有两条路:
1.深入研究脑科学,建立完整的人脑研究体系。提升自身与计算机系统/网络的有效带宽,在架构上逐渐融合,人脑成为中心处理节点。
科技修仙gogogo
2.在现有互联网架构的前提下,以传感器、摄像头为主要数据输入点,通过算法进行决策协助甚至代替人类进行决策。也是目前社会演进的主流方向,以城市大脑、无人驾驶带头兵。
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进化。但这次的进化不是单个的人,而是整个人类社会。
每一次革命性的技术演进,都伴随着新的技术体系的建立,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尽管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变革(俗称第三次工业革命,呵呵)的速度已经很快,但仍然通过了几轮泡沫多次起伏,在百年的跨度不断发展,才走向大众占有一席之地。
而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更大可不必看到一两个新闻就胡思乱想展望未来,马斯克嘴炮拉盘的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个时候放出来的消息仅限于营销价值,自媒体日常高潮而已。
醍醐灌顶学知识只会存在于童年科幻文学中,迎接我们的根本不用学习,躺着数钱的美好的未来。而是新一轮更加残忍的教化、奴役和剥削。
最终,信息作为权力、资本的载体,将掌握在少数“人”脑中,而这些“人”的力量,将比肩神明。
这一轮的变革,无论是技术难度、影响范围与深度,都注定将是一场粉碎与重建的漫长过程。更完全不是由一个人或者单一的技术就能完全颠覆的。而在其中酝酿的机会,也需要经过几轮伪高潮或者说泡沫之后,才会进入主升浪。无论是互联网、光伏或者炙手可热的电动车,无不如此。从投资上讲,远未到火候。
观察,判断机会,切入,猎杀收割。
投资就是一场狩猎,人生亦如此。
不断厮杀,方可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