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百川云 - 文章详情

练习时长两年半的API安全练习生

乐枕迭代日志

48

2024-07-13

2021年,很多人同时忙着一件事——从26个英文字母随机挑选几个拼成一个新词,并做出释义:趋势、价值、未来。其他人努力搞懂这些词到底是啥意思。

某专家指出,只要大家掌握了26^4=456,976种字母的排列组合,就能完全理解安全产品的品类了!然而隔日便宣称自己的新解决方案用了5个字母,是绝对的创新!

当时我们也讲了一个「以API安全为切入点,向多场景转化数据价值」的故事,跟着赛道发展,转眼间成了时长两年半的练习生。

01 API安全

国外API安全领域自19年起逐渐火热,以面向云环境的串行防护/分析/管控一体化形态为主,SaaS+私有化结合着卖,21-22年出现了几个收购退出案例。

国内这两年来也陆续出现了二十来个厂商的方案,「API安全」的释义似乎从来都没有固定过,大家探索出了很多玩法——毕竟,软件咋能离开API呢?ChatGPT不就是用API交付的吗?

API无处不在,容易被集成,和应用安全、云安全、零信任、数据安全、风控等方向均有结合,主要产品形态有:

  1. 防护类:WAF加入API场景变成了WAAP(Gartner)。机器与人的交互,Web=API+UI;机器与机器的交互,就是纯API了。WAF用户开个API防护模块顺理成章。

  2. 分析类:通过旁路流量、日志分析的方式,进行资产梳理、威胁监测、数据追踪等。

  3. 终端类:生产服务器的RASP、办公终端的DLP,都可以加入针对API的Detect&Response能力,这种模式效果与侵入性都很强。

  4. 管理类:一方面是安全解决方案(ASM)的融合,包括资产发现与漏扫能力;另一方面是API Infra厂商(以云、API网关、API管理平台、APM为主的解决方案)的融合,作为API业务中台解决方案的安全底座。

我们选择的是旁路分析模式,因为PMF要快,价值体现也要快,先做无侵入,验证了价值,大家才能有深度配合。

从21年开始,这两年半时间里非常克制,没折腾什么产品矩阵,也没做与主线业务无关的项目,从第一版MVP的四个功能页面,到当前2.9版本的二十多个功能页面,一套数据分析底座,承载不同的场景化功能。

02 客户价值

客户价值指的是:任何意义上(政治/经济/心理上),通过任何媒介(产品/服务/咨询/活动),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效用组合(以人为中心的,主观的、边际的)。

* 可以说一切都是产品,或者一切都是服务,总之都是传递价值的方式。

C端更加关注体验——心理上的;B端更加关注效率——经济上的;而安全的特殊性在还有很重要的管理意义和政治价值。

项目为什么要做?客户需要一个理由:

* 实战-漏洞多被打痛过?

* 合规-数据安全合规来啦?

大部分厂商都这么讲。

API安全这个方向,其实早期的获客优势就是「新」。

 「新」是不是需求?信息差大的行业是。卖土豆不需要讲故事,卖保健品需要,卖内存条不需要讲故事,卖软件需要。

但只靠「新」是不可持续的,早期卖的很快,后面增长乏力,被市场证伪。信息差被填平后,要么性价比领先,要么不断地创造差异化价值。

新的东西也有困难,客户不知道怎么落地,渠道不知道怎么卖,需要搭配咨询式服务,从商品制造-销售路径-价值落地的整个链条自己蹚出标准化模式。

03 服务

服务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积累业务knowhow、提升产品功能竞争力的过程,这里指的是产品配套服务:方案咨询、产品租用、模型调优、拓展研究等。

服务的另一个价值是传递信任。信息差越大,信任越重要。在学习心理咨询中的咨访关系时总结了一句话,我认为同样适用于长期关系的维护:

认真细致、真诚一致、如其所是。

所谓理解客户,最难的是放下自己的价值观,尊重客户的价值观,如其所是。

自动化一定比人工更好吗?人工就一定落后吗?先进团队一定要用xxx吗?

做技术需要think big and aim high;做服务一定要有一颗客观的、无住的、谦虚的心。

04 差异化

API这个方向真正差异化是:

* API中流动的数据具备强业务价值,且未被挖掘。

安全角度,API的「强业务属性」模糊了基础攻防和业务风控的界限,其安全问题以业务逻辑、权限、数据为核心,不以漏洞为核心。

甲方安全视角下,把漏洞能力迁移到API的场景上即可,不需要重复建设,而API的资产暴露面梳理、数据流转可见性、业务行为及业务风险,具备独特价值。

IT与运维的视角下,正在面对「复杂性与成本」之间的矛盾,研发敏捷了、架构分布了、资源弹性了,可观测性越来越困难,极少人能够回答项目有多少个功能接口、正在传输什么数据、健康度如何。

很多企业引进了API战略中台(网关、开放平台)来做统一管理,而方案落地推广仍需要摸清底盘:谁需要接入?如何推动接入?哪些老旧系统可以下线?能节约多少成本?这些都可以利用API的基础数据来支撑。

业务视角的风控、用户画像、探索型挖掘方面,也看到了很多场景。

一方面,对API为商品的SaaS化业务而言,API的数据就是业务数据,例如:开发者平台、SaaS产品、数据交易、AI大模型等;另一个角度,基础IT团队拿到的数据是跨业务的,可以拓展「内部业务」的视野边界;同时,在一定情况下,中台团队能比业务团队更快推动数据采集,降低重复建设,达成共赢。

总体来说,API生态发展背后的趋势是:****业务与技术正在融合,企业需要以更高的迭代效率来应对市场变化。

05 技术底座

在客户交流过程中,有很多技术大牛让我印象深刻。有些会开门见山:你们几家的产品我都看过,说说数据怎么采集的?底层用的什么架构?数据能不能导出?

应用技术,壁垒大多在工程上,坑没踩过就是门槛,踩过了就是壁垒。我们的产品能力无非是数据怎么采,怎么分析,然后转化到了哪些行业的哪些场景。

几个要点:采集、计算、分析、可视化。

听起来和BI很像,传统BI重可视化,以各种花里胡哨的报表、大屏展示价值为主,不过这玩意没有壁垒,随着业务在线化程度不断加深,新的BI厂商开始卷OLAP。

我们在早期的版本就使用了Flink做计算以及Doris做OLAP——schema灵活、支持明细数据、高并发的点查和大数据量的Join,适应探索型分析场景。但因Doris发展时间短,自己在配套基础设施如容错、高可用、数据恢复上踩了很多坑,也给社区贡献了一些bug和feature,长期来看我们对Flink+Doris的演进路线非常有信心。另一方面,自研数据探针的过程踩了一堆坑,包括协议适配、架构适配、性能、侵入性,解决了分析工具“难为无米之炊”的冷启动问题。

关于定制问题,互联网大厂们都脱下长衫了,大家考虑的不是「要不要定制」,而是「如何高效定制」。一个扎实的数据底座以及良好的模块化功能设计非常重要,我们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将绝大部分功能从页面到能力,全部开放可配,使技术人员能够在POC过程中快速覆盖客户的独特场景,看到效果。

有两个反思:一是根据PMF的节奏控制成本,不要上来就谈终局;二是只把握少量的核心点,其他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到相似场景中买经验」,不要什么都闷头鼓捣。

全面开放数据底座,快速定义功能,不断积累业务knowhow,为头部客户提供高效率定制,为腰部客户提供开箱即用的能力,是我们的主要路线。

06 市场

值此寒冬,所有人都体会到了市场的重要性。

早期做SaaS的产品时候,正值云计算、互联网、安全三浪叠加之时,能一边做研究一边往产品里转化,各种资源拿来就用,回想起来倍感幸福——在企业里花钱做研究,一定是有人回答过价值问题。

如今,大家讨论的话题多为缩减成本、开辟新的融资通道、结合政府/优势产业、出海。

市场规模决定了分工的程度——假设企业花1000块做技术研究,效果是每个产品能多卖10块,那么至少要有100个客户的预期,才有动力启动这项研究,规模很重要。很多企业或主动或被迫探索出海之路,于行业而言,于技术发展而言,都是好事。

危机,或许对变现而言是「危」,但很多地方酝酿着结构性变化,对做事而言是「机」。

我们能做的一直都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无论环境如何。

相关推荐
关注或联系我们
添加百川云公众号,移动管理云安全产品
咨询热线:
4000-327-707
百川公众号
百川公众号
百川云客服
百川云客服

Copyright ©2024 北京长亭科技有限公司
icon
京ICP备 20240551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