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百川云 - 文章详情

你是否经常陷入这些思维误区?

寒雁Talk

47

2024-07-13

本文无意于穷举所有思维误区,我没有这个能力和意愿,我只是希望聊聊一些常见的思维误区,以此让自己保持警惕。

意识形态偏见

意识形态偏见是最可怕的思维误区,凡事立场先行,没有任何讨论空间。

历史上,由于意识形态偏见所造成的悲剧罄竹难书,比战争更可怕。大家最熟悉的案例莫过于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反犹主义,极端的意识形态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因为担心触犯意识形态的禁忌,人们不得不自我审查,小心翼翼地说话。大部分写作者都需要刻意回避某些话题,否则会立即遭到网暴甚至招来更严重的麻烦。

当我尝试举一个关于意识形态偏见的的案例时,会发现非常困难,因为大部分案例都会触怒某些持有特定意识形态偏见的人,很多时候会得罪对立的双方,这就是意识形态偏见的可怕之处。

那我就举个不那么敏感的话题来聊吧。

一小部分程序员喜欢争论一些技术的高下,比如究竟是 Java 还是 Python 更厉害?究竟是 MySQL 还是 PostgreSQL 最成功?究竟是 React 还是 Vue 是更好?JavaScript 到底要不要写分号?后端是否比前端更重要?本来这些只是一些单纯的技术问题的探讨,这些讨论有一定的意义,可以让我们去比较不同技术差异和适用场景。但是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些讨论会演变成火药味十足的对骂,并且迅速上升到人身攻击,这就相当无聊、可笑和可悲了。

**对某种意识形态的偏执信仰演变成了邪教式的狂热,迅速聚集不同的阵营,互相鄙视乃至憎恶。**讨论的重点不再是事情本身,而是充斥着各种谣言、嘲讽、谩骂乃至网暴。这其实就是所谓的意识形态偏见,这样荒诞场景每天都在各种评论区中上演。

芒格一向不怕得罪人,他是这样嘲讽持有意识形态偏见的人:

如果你们年轻时深受意识形态影响,然后开始传播这种意识形态,那么你们无异于将你们的大脑禁锢在一种非常不幸的模式之中。你们的普遍认知将会受到扭曲。

世界是很复杂的,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带着意识形态偏见去看问题,眼里的世界无疑是非常扭曲的。

事实型错误

事实型错误是导致思维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错误事实的观点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不过很多人依然乐此不疲。

这些年的热点,我们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剧本:

  • 自媒体甚至知名媒体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为了追热点,急着发布未经证实、不完整的和片面的新闻;

  • 各路大 V 基于既有立场,选择性解释所谓的事实,发表带有明显偏向的评论;

  • 网友纷纷站队,各种段子和谣言都出来了,极少数网友开始进行网暴;

  • 事实反转,反败为胜的一方弹冠相庆,打脸的一方死不认错,对立的双方开始吵架;

  • 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这件事就被遗忘了,开始追逐下一个热点;

经历过无数次反转甚至再反转之后,有的人继续狂热跟风,有的人选择让子弹飞。

如果事实是错的,那么大部分讨论都是无效的,都只是基于各自既有立场的自嗨,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所谓事实。

如果你想理解什么叫做事实型错误,不妨听听一小部分北京的哥的聊天,国际局势、宏观经济、股市风云乃至政治秘辛张口就来,没一句靠谱的。我们身边多多少少也会有类似这样的人,喜欢吹嘘各种错误的事实和数据。

但是,大部分网络文章的事实真实性也很差,只是更加隐蔽,技巧更加高明,这些文章充满了各种未经证实、没有可靠来源的信息,甚至是谣言,辅以故弄玄虚、插科打诨或者文采斐然的文笔,可以把人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一般来说,如果某个作者的文章说的事实都很靠谱,也有可靠的来源,那么他的观点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反之,如果某个作者所陈述的事实非常可疑,没有可靠来源,甚至于乐于传播谣言的话,那么这位作者要么是智商堪忧,要么是心术不正。

**当我们阅读文章或者思考问题时,首先应该做的事情不是辨别是非,而是辨别事实。**辨别事实虽然也很难,不过只要确认一下信息来源,交叉验证下,至少可以过滤掉大部分错误信息。

知识结构缺陷

术业有专攻,这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多知识盲点,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远多于我们知道的事情。

当然,我们不需要理解相对论,这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没什么影响。但是,有些不同学科的常识不知道的话,是会影响个人生活的,比如经济学、心理学、法律、医学等,不妨把这样情形称作知识结构缺陷。

最常见的知识结构缺陷之一是对经济学常识缺乏了解,而这往往会影响我们看待各种社会问题,乃至影响个人的经济生活。

董宇辉或许看完了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但是他或许不太懂经济学。知名经济学网红薛兆丰有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廉租房不能有独立厕所,董宇辉有次问薛兆丰为什么。事实上,薛的观点也不难理解,没有独立厕所的话,富人可能就不会去抢廉租房了,廉租房才能让真正有需要的人获益。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意味着我认同薛的观点,只是想说明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很多人希望快递员上门配送,问题是这意味着这会需要更多的快递员花更多的时间来配送,我们真的有这么多快递员吗?羊毛出在羊身上,这多出来的人力成本最终还是会摊到快递费上,我们愿意为快递多付钱吗?既要快递员送货上门,又不愿意多付快递费,这种好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是不可能长期实现的,尤其是在人力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

廉租房和送货上门的问题或许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因为缺乏经济学和金融常识,在投资上犯错了,那可能是影响一生的。

凤凰网最近写了一位个人投资者,买了 1150 万的理财产品,年化利率是 10%,最终血本无归的故事。主人公的惨烈教训源于她对于投资收益率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她不懂 10%的收益率意味着什么,不理解 10%的收益率有多难,不清楚为了 10%的收益率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央行大佬曾明确提醒过投资者:

在实践中,承诺保证本金的金融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不懂投资就老老实实买定期存款,追求高收益就做好亏掉本金的心理准备,想躺着赚钱是不可能的。

各种金融诈骗其实利用的就是投资者的知识结构缺陷,他们对于投资收益率缺乏了解,很容易被高收益所蒙骗,最后血本无归,我们身边并不缺乏这种案例。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是有缺陷,对未知的事务要保持敬畏之心,很多事情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正如一位逝者曾经告诫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个很常见的思维误区,有时候是很难发现。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呢?最早的案例是关于战斗机防护的: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坚持认为:(1)统计的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2)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3)而在机尾的位置,很少发现弹孔的原因并非真的不会中弹,而是一旦中弹,其安全返航的概率就微乎其微。军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

幸存者偏差的本质是统计样本不完整,我们看到的只是幸存下来一小部分样本,因此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由小部分样本得出来的结论自然是靠不住的。

某乎曾经给人一种人均 985、人人年薪百万的幻觉,一方面是一些博主瞎吹牛骗流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幸存者偏差。乐于在网络平台炫耀自己的学历和收入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他们学历高收入高并没有实际统计意义。简单计算可知,全国 985 高校一共 39 所,平均每所 985 高校每年招收 1 万人的话,与上千万的考生相比的话,占比也不过个位数,怎么可能人均 985 呢?至于人人年薪百万,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值一驳。

某种程度上,拼多多的迅速崛起也可以从幸存者偏差的角度来理解。各个电商平台看到了飞速提升的客单价,押注消费升级,乐观地认为国人的消费能力会越来越强;大城市的高收入者看到自己和身边的人收入越来越高,手里的房子一直在涨,乐观地认为房价会一直涨下去,开始追求高于自身收入水平的生活方式。大城市的人忽略了大城市之外的中国,绝大多数人没有交过个人所得税,绝大多数人没有坐过飞机,绝大多数人没有护照,中国仍然有好几亿农民,即便是收入高一点的打工人也会追求性价比,他们对于电商的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拼多多抓住了其他平台所忽略的用户需求,为他们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从而创造了奇迹。

对此,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的解释非常直白:

只有在北京五环内的人才会说这是下沉人群。我们关注的是中国最广大的老百姓,这和快手、头条的成长原因类似。

这不就是幸存者偏差吗?**中国大城市的 CBD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熙熙攘攘,繁华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怎么会不让人产生一种身处发达国家的错觉。**但是事实上,中国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2022年中国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6,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习惯性反驳

读过《人性的弱点》的话,大概能够理解避免习惯性反驳的重要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争论非但不会令双方和解,反而会火上浇油,令双方更加坚信自己言之有理。

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争论很多时候都是针尖对麦芒,各说各话,这样的争论无非是浪费各自的时间。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身份和利益各不相同,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是很正常的事情,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进行更加有意义的沟通。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业务方、产品经理、设计师和工程师往往陷入各种各样的争论,这些争论往往是最让参与方心累的地方。事实上,站在各自的角度,每个人的想法都没错,业务方希望配合运营节奏,产品经理希望功能完整具备可拓展性,设计师希望页面更好看体验更好,工程师希望代码写得更好而不只是完成需求。大家都希望把产品做好,但是在时间和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想做到既要又要还要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是取舍,基于用户需求做取舍,这是一件非常困难和痛苦的事情,是真正考验认知的地方。如果决策者无法做出更好的取舍,参与者不懂得妥协,那项目失败也就是很正常也很常见的事情了。

如果细心观察的话,所谓高情商的同学说话的时候都是有套路的。当对方表达不同意见时,高情商的同学会耐心倾听,然后再这样说:"我觉得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是,我是这样想的"。他或许不是真的认同对方的观点,但是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沟通舒服很多。如果不假思索的反驳对方,对方很自然地也会回怼,这样的沟通又有什么意义呢?

相比于针锋相对的反驳,阴阳怪气的反讽更加可怕,因为反讽意味着某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直接否定了其他可能性。事实上,人家只是站在不同的立场,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观点有多离谱。我们所了解的事实或许并非事实,我们的知识结构大概率存在缺陷,我们考虑问题很可能并不全面,那我们哪来的自信觉得对方的观点一定是错的?

关于争论的另一个误区是去没完没了地争论一些没有必有争论的问题。有些问题的重要性很低,没必有去争论,比如某个访问量很低的页面的字体大小问题;有些问题本来就没有正确答案,争论也没有意义,比如粽子到底是吃甜的还是吃咸的。当你想反驳对方的时候,先想想这个问题是否值得去争论。

当对方发表不同意见时,像条件反射一样地反驳,可能是大部分人的天性,但是这是个很不好的习惯,只是在为了反驳而反驳。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不要立马去反驳,更加不要去反讽。即便我们还是无法认同他的观点,也可以尽可能说的委婉一点,这不是虚伪,这是为了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总结

作为一个追求理性的人,避免思维误区是需要长期学习、思考和训练的。

之后,如果我想到更有意思的思维误区或者更具说服力的案例,再和大家分享。

参考

相关推荐
关注或联系我们
添加百川云公众号,移动管理云安全产品
咨询热线:
4000-327-707
百川公众号
百川公众号
百川云客服
百川云客服

Copyright ©2024 北京长亭科技有限公司
icon
京ICP备 20240551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