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百川云 - 文章详情

2023年经济杠杆走势回顾

逻辑与现实经济

49

2024-07-13

2023年的经济总结已经做过,其中一个分项却没有深入讨论,便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个经济体愈发关注的数据,宏观杠杆率走势,高杠杆往往意味着高风险,这是现代金融体系下的基本表现,而我们这几年的底线恰恰是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简单理解就是债务积累越多,违约风险就越大,而整个经济体都是高杠杆,一方违约就可能带动连锁违约,比如A欠B的货款违约,导致B欠C的债务违约,便带来了更大范围的风险传导和外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房地产的高杠杆游戏下的联动违约,包括但不仅限于房企违约,房企违约导致供应商违约,相关以房地产为锚的投资品暴雷违约等等。除了整体的宏观杠杆走势外,还有各个部门的分项也是各大经济体关注的重点,也就是居民、企业以及政府三个部门之间的杠杆分布情况,也会影响市场的表现,本篇将重点讨论2023年宏观经济杠杆的走势及其结构,从而理解和预期一些经济问题和其走势。数据分析为主,望读者耐心,文章约3800字

1.总宏观杠杆走势

下图为2008年以后得我国宏观杠杆率变化,由于债务的基数是GDP,所以这个增长更具有参考性,也是各国基本都会采取的杠杆计算方法,GDP增长,债务也增长,但债务增长相对于GDP增长更加能反映其债务支撑GDP增长的程度,或者说经济体金融风险的变化。

    这里取点从2008年最大的原因是宽松货币周期的起点,从08年的大规模基建和4万亿刺激市场以后,我国的债务支撑经济增速便开始加速,表现为GDP增长快,但债务增长更快,宏观杠杆率就会呈现快速的上涨,大家能够明显看到2009年的斜率极高,到2011年略有下降,对应的是2011年的加息周期,降低了市场信贷投放。然而由于GDP增速依旧是最核心的指标,2012年开始又放宽了信贷投放,直至在15年和16年开启了著名的人造经济过热,也就是以房地产泡沫支撑的经济过热,这里的刺激房地产投资只是一阶的影响,政府部门获得巨额的土地财税,以及土地价格激增,以土地为锚的举债也在加速,支出大幅增加,也就是政府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从而刺激了市场的过热。

当然政策自己也意识到这种举债扩张的经济发展策略不可持续,因为居民不可能无限吃下土地财税,就有了图中标红的去杠杆周期,从17~19年之间的杠杆基本稳定,当然这个稳杠杆周期是非常失败的,后边在分项中我们会专门讨论。之后就是大家熟悉的疫情冲击,不得以重新启用债务支撑的经济,2020年宏观杠杆率峰值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债务投放激增,另一个是GDP受损严重,导致的结构就是分子增加,分母下降下的峰值。

那么防疫政策放开之后呢?GDP虽然回暖到5.2%,然而我们非常关注的2023年总宏观杠杆率增加值极高,从2022年末的274.3%,增加到2023年末的287.8%,一年增长高达13.5%,也就是债务占GDP的比重增加了13.5%,13.5%的宏观杠杆增速换取5%不到的名义增长,很难说是效率较高的做法,这个问题在社融数据也能得到验证,约供给4~5块钱的M2能刺激1块钱的GDP增长,效率已经大不如前了。所以去年的GDP增速高,除了2022年的低基数3%,由于2023年数据出来之前,各地有一波调整,把2022年的GDP又抽掉一部分水分,导致基数更低,结合13.5%的宏观杠杆增加,5.2%的增速相比于付出的债务成本其实也就是正常水平,经济从来都是这样,更多的是成本和收益问题。

把周期拉长,你会发现这十几年其实多数时候都是凯恩斯主义下的债务扩张周期,宏观杠杆从140%左右,翻一倍多到287.8%,经济增长快但债务增长更快,而这种债务支撑型经济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金融风险积累,经济透支性强,后期刺激边际递减显著。

2. 企业部门杠杆

我国企业杠杆独树一帜,和我国企业的间接融资为主有关,但并不能解释同比自己增长的趋势问题,要知道2008年我国企业杠杆本身就不低,已经超过90%,谁能想到还能继续增长到168.4%。这里面也有机制凯恩斯主义下明斯基时刻的影子,当经济过热时,信贷就会自发膨胀,因为举债短期内是存在巨大的收益空间的,简单理解就是信贷投放越多,市场短期收益越大,市场收益越大,信贷需求越大。也有政策引导的作用,企业杠杆增长最快的时候就是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候,或多或少都要加点杠杆,也就有了后来的吃喝玩乐随意花钱都没有创业败家快。

      最重要的是,这种债务支撑也不可持续,从过热时的自我强化,到后来的庞氏信贷,一旦热度之后,会发现庞氏信贷充斥着各个方向,且我们特有的经济所有制,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以国企城投为代表的企业拥有优先的兜底权利,即便窟窿再大,即便反复强调谁家的孩子谁抱,到最后不也是该兜底的还是兜底,即便没有偿还能力,以债养债,债务置换也是可以继续。然而民营企业则处境非常尴尬,自己要为过热时期积累债务负责,为了应对市场的需求收缩,参与度降低,但又贡献了80%的就业,高杠杆+竞争劣势+消费不足,也是这几年市场预期转弱的重要原因,最近比较热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启动,其实很大程度就是想增加民营企业的生存几率,但毕竟还是太晚了,杠杆已经很高了,消费已经很弱了,如果在信贷扩张周期之前就制定相应的规则,预计民营企业和其带来的就业不会像如今这么尾大不掉。

由于企业部门并未分项,也就是国企央企,城投等债务都计入其中,也就是企业部门中有很多的政府债务,假设真如市场预期的地方隐形债60万亿的规模,那么168%的企业杠杆里面,有50%以上都是政府的隐形债,由于兜底机制的差异,我们也只能猜测这几年的信贷投放更多的在政府部门相关的国资,城投之间流转,民营企业的参与度并不高,这也与去年更加强调的振兴民营经济的政策相吻合,至于企业杠杆的详细构成,外部怕也很难清晰掌握。

3. 居民杠杆

居民杠杆的走势用的比价多了,如果从绝对增长幅度上来看,不如企业部门的增长幅度,但从相对自己的增长幅度来看,绝对是过去债务支撑周期中涨的最快的,从18%到2020年的62%,全球范围内都很难找到居民杠杆增长这么快的。要说主要原因,大概还是以土地为锚的印钞,本质是一个杠杆转移的游戏,只有把杠杆转移到居民身上这个游戏才能持续,这也是为什么2020年居民杠杆不涨以后,特色预售制下的房地产市场频发风险的原因,都想把代价转移到居民身上,一旦维系不住,庞氏结构就会崩溃。

     当然2023年居民杠杆还是有一点变化的,2020年到2022年三年之间,居民杠杆几乎没有改变,都稳定在62%左右,2023年则增长到63.5%,相比2022年增长了1.3%,说明居民2023年还是有部分人加了杠杆,但幅度不大,从去向来看,至少不是房地产方向,倒是居民的短期债务增长很明显,有可能去了消费,也有可能去了债务置换和应对短期的开销。结合这两年各种降息降准和信贷投放刺激,涨**1.3%**也很难说是超预期,更能说明居民是真没多少加杠杆空间了,任何以居民为最终杠杆转移的游戏都将无法维系,所以说房地产的回暖可能还会更加遥远。

4. 政府部门杠杆

除了上述计入企业部门的地方隐性债务外,还有政府的明面杠杆率,从2028年到2019年之前,还算基本稳定,其中中央政府杠杆和地方政府杠杆甚至都出现过下降的周期,也就是在实体经济普遍加杠杆的时候还有下降的时候,中央杠杆下降主要是经济增长带动的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增加,且加杠杆的都是企业和居民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杠杆下降周期很有意思,刚好就是土地财税增长最快的时候,也就是涨价去库存期间,当然也和地方以隐形债的方式筹集资金有关,相比于发债不透明,监管不透明,花钱不透明,利息又高的地方隐形债,其实不如直接发明面债成本更低。

      19年之后,政府杠杆明显加速,有两个原因,经济增速放缓结合防疫支出,让政府部门既要减税降费的刺激实体经济,又要扩大支出的防疫,尤其是防疫后期的魔怔,消耗了政府负债,消耗了公共资金池子,世界上哪有免费的东西,你的医保增加就是多花的钱,宣传很厉害的疫苗,最后还得靠反复批判的群体免疫,很多时候都是投入产出极低的支出,但不乏富了很多人,作为我国金融中心的上海不也活生生的给大家上了一课么。

第二个原因和上面的居民杠杆有关,居民接不动杠杆以后,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锐减,又要维持高支出来做大经济指标和喂饱既得利益者的分利需求,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债务,也就是政府部门以前的三条财政来源: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速相关),卖地,以及举债,经济增速放缓结合刺激实体经济热度,第一个增速有限,居民杠杆见底,第二个不涨反降,那么维持高支出只有举债一条路。当然也不是我国单独的表现,日本美国以及欧洲诸国,其实都是殊途同归。

**总结起来,**我们经济体从2008年以来的大周期,很大程度依赖债务支撑经济增长,GDP增速快,但债务积累更快,但又美国近十几年宽松周期不同,我们是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杠杆增长极快,而美国则是政府明面债务激增而居民杠杆下降了20个百分点,居民部门增速放在世界上也是极具代表性,十几年时间就增长了45%。企业部门也极具特色,里面包含了太多国资和地方政府隐形债,表面上虽然多次发声政府债务可控,低于国际警戒线的60%,近几年又不断的花大力气的去化解地方的债务,看似矛盾但又合理,兜底非常分你我,导致的结果就是民营企业和居民部门参与度下降,而集体债务则继续滚大。从经济循环角度,缺乏80%的群体参与的经济循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率不会太高,也就是所谓的货币空转伴随着财富再分配,收益私有化,债务集体化,风险社会化。

其实很多时候,全球各个经济体总是喜欢强调我们不一样,这次不一样,其实最后的刺激工具和市场响应以及代价,但每次当过热之后出清来临之时又没什么不一样,我们自然也不例外,过去的刺激的代价在现在展现,现在的政策选择又给未来埋下伏笔。既然不能摆脱路径依赖的债务支撑经济增长,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增加效率,小循环并不是高效的刺激手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惠及更多人,才有可能拉长泡沫经济之后出清周期,实现所谓的软着陆。您的支持是持续更新的动力。

相关推荐
关注或联系我们
添加百川云公众号,移动管理云安全产品
咨询热线:
4000-327-707
百川公众号
百川公众号
百川云客服
百川云客服

Copyright ©2024 北京长亭科技有限公司
icon
京ICP备 20240551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