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追求财富、幸福、权力、地位等等,殊不知这些都是人生的表象,深层次的东西是认知。上述一切表象都是你认知深度的结果展现。
之前流传一个梗「凭运气获得的金钱,凭实力亏掉」,这反映了一个真相:如果我们没有管理金钱的认知,那么即使侥幸获得金钱,金钱也会从我们手头溜掉。当然反之,如果我们对于金钱的认知到了一定的深度,金钱的获得只是时间问题。所以真正富有的人并不在意金钱本身,比如Elon Musk说:
金钱本身并没有力量,钱则是资源分配的数据库,我们可以把货币看作是一个跨时空的资源分配数据库。可以把整个经济系统看作是一个互联网连接,有带宽、时延抖动和丢包这些网络通信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因此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货币,然后从信息理论的角度想究竟什么样的系统能使经济运行得最好。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反复「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体系,如果把「解决问题」等同于「决策」,那么从问题到决策之间,有一个中间介质,即「知识」。按照这样的理解,人生就是要构建「问题-知识-决策」的工作流。总结一下:
问题 = 前所未有的难题;
知识 = 做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决策 = 依据长期目标,分配资源,解决问题。
回到我自己,我大约是44岁左右解决了自身的财务问题,但相关的认知却是在10年前,也就是35岁时建立的。我在34岁左右因为「加法思维」陷入思想上的「财务危机」,最终因为在35岁建立了「指数思维」而扭转逆境。
什么是「加法思维」?即提及增加财富,仅仅能想到挣钱,所以努力的途径只有升职加薪。但因为消费欲望上升更快,到手的钱并未同步增长,所以完全看不到财务自由的希望。
什么是「指数思维」?即理解财富增加的本质途径是投资,通过年复一年的复利增长,获得财务自由。
这一转换一旦发生,就产生深远的影响,从35岁之后一直在持续发酵,直到40岁之后逐渐显现出更明显的结果。
参考以上的模型,解构我所遭遇的财务危机和解题方法:
问题:
34岁发现,即使在互联网大厂工作,也无法解决人生的财务自由问题,而且很可能面临在40岁缺乏职场竞争力的困境,成为职场上的「老年人」。「未富先老」怎么办?
知识:
帮我获得复利成长的信息资源,包含如何选择职业平台?如何找到终身职业?如何做价值投资等?
决策:
人生需要三份收入 ,包含:长期有发展的工作带来的收入,通过兴趣获得的第二收入(后改为通过终身职业获得的终身收入),长期大规模的投资收入。
这项决策带来的长期结果是:最近在听孟岩的一段播客时,突然想到了自己的「人力资本」,发现35-39岁这五年所赚的钱超过了22-34岁之和,而40-44岁这五年所赚的钱超过了22-39岁之和。后续若干年可能还会延续类似的节奏。所以,从人力资本角度,已经实现了一种比较健康的成长模式,而没有陷入所谓「40岁危机」。
毫不夸张地说,其实这是认知成长带来的结果,尤其是自己对于职业、财富、投资方面的认知带来的结果。
那么这一过程是否有借鉴意义?是否可以为以后的自己,为他人所用?我觉得是可以的,还是要回到「问题 - 知识 - 决策」这一架构上。完整的工作流是「问题 - 知识 - 决策 - 结果 - 反思」。但太多人只在意「结果」,而忽略了其他。而且总是期待立刻、马上获得想要的结果。这导致很多短视行为的发生,也导致耐心的缺乏。
凡人畏果,菩萨畏因,如果我们能回到完整的链条「问题 - 知识 - 决策 - 结果 - 反思」,从梳理问题,找到矛盾焦点,到积累知识,逐渐改变认知,最终做出正确决策并能长期坚持,构建一个正向反馈的闭环,人生就自然走上正途。
说起来复杂的事情,其实就是如此简单,只不过大多数人不相信,也没有耐心。
关于具体如何梳理问题,给自己建立一个问题系统,并且围绕问题,积累和梳理知识,直至可以做出正确决策并持续坚持,这是我们接下来要阐述的问题。关于这方面的理解,我先在知识星球上用语音与诸位辉友分享。
相关文章:「人生商业模式」决定人生终局
上一篇:城市大于学校,学校大于专业
今天分享的语音是「借助系统,获得确定性的成功」。
据我观察,很多人的人生都是随遇而安、随波逐流,等待被运气砸中。对此,我的主张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借助系统,来获得确定性的成功,成为被系统驱动之人,而不是靠碰运气,靠小聪明。
在这篇语音中,我会来讲讲:
Why——系统为何重要?
What——到底什么是系统?
How——如何打造自己的个人系统?
过去的语音中,我拆解过自己的「投资系统」「工作系统」「写作系统」「阅读系统」,今后我也会不定期地更新这些系统,比如今年五月更新了阅读系统2.0版。希望大家都可以从打造自己的个人系统中受益。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5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