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始终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
Photo by Vincent Ma Janssen from Pexels
昨天和今天,都没有推送文章。一些朋友问,我一起回复:抱歉,诸君,是我的问题。
本来昨天计划写一篇,但凌晨接到了平台有关文章“违规”的通知,忽然就感觉到了一阵疲倦莫名。
最近文章有两个特点,一是连续两天位居原创文章榜前三,被聚焦;二是夭折率过高,元旦以来,消失的,已有六篇。
我的写作,宗旨有二。一是“日拱一卒,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二是“我手写我心”,秉承一个“诚”字,文章不一定都正确,但字字心血、句句心声,无一例外。所以,在我眼中,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生命。固然,这些文章写完之后推送出去,来到读者手机上,注定会遭到误解、非议、谩骂、贬损、否定,但依然是有她独有的气息,而且这种气息与我的灵魂和精神相链接。
无论是被聚焦还是被消失,社会上的种种异象,都经由这些文章向我的精神世界传递着各方面的能量,都在考验着我的心力是否足够广大与浑厚。
真正的朋友也会注意到这一点。比如,前两天,有一位读者@曳尾涂中 给我留言说:“鹿兄,佩服你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但俺想不明白,你为什么还对这个啥啥抱有幻想?”我特意把这条留言选上了墙。后台还有一位很关心我的读者,则建议我及时“功成身退”,因为当前这般做事行文,需要很强的功夫定力才能扛得住,需要大量且长期地消耗自身福报功德,万一勉强行事,容易崩垮,所以,现在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自修上,巩固信仰方面的修为,然后是定向分享,教学生,“种子撒在良田里,而不是沙漠里”。
今天我又读了一遍《报任安书》,又有了一些新感触。
司马迁是因为李陵(名将李广之孙)而受了宫刑。当时,李陵率数千步兵进击匈奴,策应主攻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战败被俘,汉武帝把司马迁喊来,问怎么看这前线战报,他和李陵并无深交,但觉得李陵平时有“国士之风”,这次打仗也英勇,不应过于苛责。果然伴君如伴虎,就是这么几句话,让汉武帝觉得自己被冒犯了,给他判了死罪,偏偏司马迁为官清廉,拿不出钱来赎罪,只好接受男人最耻辱的宫刑。他当然没有做错什么。你问我答,直言不讳,悲悯前方将士,有错吗?为官清廉,穷,有错吗?都没错。但结果却是宫刑,大大的错。
因此,在《报任安书》里,大家很容易注意到两个词:郁悒、愤懑。即便如此,司马迁坚持下来了,因为他心里有一个志向:“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极刑而无愠色,然后,直面最惨淡的人生,成就最伟大的功绩。可见,司马迁的勇敢,远超战场冲锋的敢死队。
从这段话来看,《报任安书》应该是写于《史记》差不多完工之时,那么,在司马迁受刑到最后成书这段时间,他怎么过的呢?史料记载,受刑之后,太史令司马迁担任“中书令”一职,这是一个内廷职位,负责把皇帝的命令下到尚书那里,也把各部尚书的奏章转呈给皇帝,实际上就是一个宦官、太监。在这个岗位上,每天都要看到那个一言不合就把他送去宫刑的皇帝,像司马迁这样始终保持正直与良知的人,是何等的痛苦煎熬?何等的愤恨缠身?因此,一方面,他调动全部心力,将慷慨激昂贯注进《史记》,亲手打造了中国史学、文学中一个壮阔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他又对皇宫里的一切兴味索然、精神恍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像一具行尸走肉,又经常直冒冷汗,把衣服湿透。
鼓励司马迁渐次前行的,就是心中那个志向。这个志向,拥有无穷的力量,让拥有它的主人避免了“轻如鸿毛”的人生,走向“重如泰山”。
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句话里真正潜藏的,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探索精神、独立精神。
在自传序言《我为什么而活着》中,哲学家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罗素说明了支撑人生的三个点。其中第二点就很接近司马迁:“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
司马迁生前,并未发布《史记》,直到很久之后他的外孙才将这部对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书稿公诸于世。那么,他到底什么时候去世的?目前史学界没有结论,关于他本人,我们知道得很少。
我相信,在他创作的日子里,他是经常慷慨激昂经常狂喜的,否则《史记》中的文字不会那么丰厚,那是有灵魂的文字;但我也相信,在漫长的岁月里,孤寂啃噬着他的心,他的心力从充盈充沛一步步地走向衰弱枯竭;我唯一的希望是,在纵览几千年历史风云之后,经历一生的探索,他真正体会到了“天人之际”,通晓了“古今之变”,了解了人的心灵,最后,伴随着闪闪发光的星星,他获得了平静,轻轻抚摸着书稿,心满意足地离去。
他始终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这个话题我常琢磨,将来继续再聊。晚安。
20230125呦呦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