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朋友圈里听到有人质疑国内 BAS 产品是否只是简单的模仿甚至抄袭国外的开源项目,并且质疑这些产品只是模拟仿真平台,却被过度包装为高级概念。作为一名曾亲身参与 BAS 产品研发的技术人员,我感到有些无奈。事实上,BAS 的发展远不止如此简单。因此,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对 BAS 产品在国内发展和创新的真实看法。
入侵与攻击模拟(BAS)指通过自动化方式模拟外部或内部威胁的攻击链,帮助企业了解和评估自身的网络安全状况。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 2017 年 Gartner 的《面向威胁技术的成熟度曲线》报告中。
BAS 产品通常采用 MITRE ATT&CK 和 Cyber Kill Chain 等框架,模拟网络渗透、横向移动、网络钓鱼、数据泄露、端点和网关攻击、恶意软件、勒索软件等攻击手段,以测试企业的防御系统是否能够有效抵御这些威胁。
在全球网络安全市场中,BAS 是一个快速增长的细分领域。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BAS 市场预计将以两位数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尤其是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市场。在亚太地区,BAS 市场的增长速度同样迅猛,主要受到数字化转型和企业对网络安全的重视所推动。
随着全球企业对网络攻击的担忧加剧, 特别是在云计算、物联网(IoT)、5G 等新技术的普及下,BAS 产品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例如,云安全、DevSecOps 中的安全测试、IoT 安全仿真等都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 。国内厂商可以通过关注这些趋势,提前布局相关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
企业在网络安全管理中不仅需要抵御实际的攻击,还需要满足各种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如国际合规要求 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CCPA(加州消费者隐私法)、PCI-DSS(支付卡行业数据安全标准)等,国内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如《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 BAS 工具可以通过模拟攻击,帮助企业验证其安全控制措施是否符合合规要求。例如,BAS 工具可以测试企业的数据保护措施是否能防止数据泄露,确保合规性。通过强调 BAS 在合规性评估中的作用,可以让产品对那些注重合规的企业更加吸引。
除了帮助企业发现安全漏洞,BAS 工具还可以自动生成合规性报告,帮助企业快速应对外部审计和监管机构的检查。未来,BAS 工具可能会进一步整合合规功能,为企业提供更强大的合规性管理支持。这对于国内厂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创新方向,可以结合中国本地的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推出针对本地市场的合规功能。
近年来,国内 BAS(入侵与攻击模拟)安全公司数量显著增加,特别是在 2021 年左右,大批新兴企业进入市场。在这一阶段,许多公司确实借鉴了国外成熟产品的经验。作为技术从业者,我认为这种借鉴并不值得指责,反而是技术发展的常规路径。在全新的领域里,学习和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帮助国内企业更快地成长。
然而,依赖模仿虽然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基础,但长远来看,这种方式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优势。我亲眼见到一些企业因缺乏创新动力而陷入产品同质化的困境,失去了技术壁垒。这让我对国内 BAS 未来的发展深感忧虑。我们迫切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能够突破“模仿-改进”的循环,探索并创造属于自己的技术路径。
在安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竞品分析是不可避免的。研究其他产品的优缺点可以帮助企业识别自身的不足,并找到改进方向。因此,模仿并不一定是负面的行为。特别是在技术初期,借鉴国外成熟产品的经验可以帮助企业迅速弥补技术短板,优化产品设计。这种方法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起点,从而可以集中精力于后续的产品优化和市场拓展。但如果企业仅停留在模仿阶段而不进行创新,可能会导致产品同质化,失去市场竞争力。
虽然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 BAS 市场的发展,但仍有不少企业存在“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这些企业可能由于资源或动力的缺乏,未能推动技术创新,导致市场上出现大量功能相似的产品,竞争激烈且难以脱颖而出。然而,BAS 的创新不仅限于技术层面,还应包括用户体验、产品集成和市场定位等方面。例如,国内一些 BAS 厂商可以专注于本地化需求或特定行业的定制化场景,通过深入了解客户独特的需求,实现差异化竞争。这种针对性的产品设计能够增强用户粘性,并在特定领域中形成竞争优势。
此外,网络安全自动化和 AI 驱动的威胁检测是未来的创新热点。结合人工智能技术,BAS 产品可以进一步提升威胁检测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网络安全挑战。这为国内 BAS 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发展潜力。
国外 BAS 厂商通常更注重技术创新,并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例如,早期的 BAS 产品如 SafeBreach、AttackIQ 和 Cymulate 等,都是行业内的创新者,推动了自动化安全测试与模拟攻击的发展。这些公司在威胁模拟、自动化攻击以及智能化响应方面领先业界。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还包括产品的整体设计、易用性、集成性和客户支持等方面。例如,许多国外 BAS 工具通过简化的用户界面和智能化推荐功能提升了用户体验,这些产品还强调模块化和灵活性,以便在不同企业环境中无缝适配。
尽管 BAS 产品能够自动化模拟攻击,帮助企业评估网络安全防御能力,但它也存在一些固有的挑战和缺陷。我深知,BAS 产品并非完美无缺。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会 模拟攻击的局限性 ,这些问题让很多企业感到困惑。作为一名研发人员,我对此深有体会。尽管我们不断努力改进,但这些挑战仍然存在。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智慧和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使 BAS 工具更加精准和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BAS 工具不能完全替代人工操作,在复杂场景和高级攻击中仍需要人工参与。企业应根据自身需求和资源情况,合理部署 BAS 工具,并结合其他安全措施,实现更全面的安全防护。
模拟攻击的局限性 :BAS工具在模拟攻击时,可能由于自身设计和技术限制,无法完全模拟某些复杂的攻击手法或真实场景。这可能导致模拟结果与实际攻击情况有所差异。应该 场景多样化 :不断更新和扩展攻击模拟场景,尽可能涵盖各种攻击手法和攻击链。与最新威胁情报和安全研究相结合,确保模拟攻击的全面性和时效性。 动态调整 :根据企业的实际环境和网络架构,动态调整模拟攻击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模拟结果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BAS 产品的攻击模拟通常基于预定义的攻击模板或脚本,这意味着其模拟的攻击场景范围有限。对于复杂的、高度定制化的攻击,BAS 工具的能力可能不足。与人工渗透测试相比,BAS 的自动化攻击手段标准化程度高,缺乏灵活性,难以应对真实环境中的复杂攻击。
应对参考: BAS 工具需要不断扩展其攻击模板库,并允许用户自定义攻击脚本,以增强对复杂场景的模拟能力。此外,与人工红队测试配合使用,可以弥补 BAS 在高级攻击场景中的不足。
注:以上这两个段落都讨论了BAS工具在模拟攻击中的局限性,但前者更侧重于模拟场景的多样化和动态调整,而后者则更强调预定义攻击模板的限制以及与人工渗透测试结合的必要性。
BAS 工具在不同企业环境中的适应性往往有限。例如,企业的网络架构、应用程序环境和安全需求各不相同,BAS 工具可能需要大量配置和自定义才能适应这些差异化环境。随着企业的网络和业务不断发展,BAS 工具的适应性也需要相应调整。
应对参考 : BAS 产品应具备较强的可定制性,能够根据不同企业的特定需求灵活调整。同时,厂商应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用户最大化利用 BAS 工具。
虽然 BAS 工具能够自动化模拟攻击场景,但在一些高级渗透测试和复杂网络环境中,人工操作仍然不可或缺。BAS 的自动化攻击能力有限,难以模拟人类攻击者的灵活性和策略性,而人工红队的操作更具针对性和效果。
应对参考 : 企业在使用 BAS 工具时,仍需结合人工红队测试,以确保全面的安全评估。此外,BAS 产品应不断优化自动化功能,提升其在更复杂场景下的能力。
虽然 BAS 工具旨在简化安全测试,但它的配置和使用通常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例如,安全团队需要具备网络安全的背景知识才能有效构建攻击场景、分析仿真结果以及调整模拟参数。这对一些技术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可能构成门槛。
应对参考 : BAS 供应商应提供更直观的用户界面和详细的文档支持,以降低使用门槛。此外,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服务,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部署和运用 BAS 产品。
BAS 工具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消耗大量的网络资源,尤其是在大规模仿真攻击时。大量的模拟攻击流量可能导致企业的网络性能下降,甚至干扰正常业务运营。
应对参考 : BAS 产品应具备优化资源使用的功能,例如通过调整仿真流量的优先级或在非高峰期进行模拟测试,来减少对企业网络资源的影响。
虽然 BAS 产品可以生成详细的攻击模拟报告,但如果无法与企业现有的安全工具(如 SIEM、EDR、SOC 等)无缝集成,其价值可能会受到限制。 缺乏集成可能导致信息孤岛 ,使 BAS 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
应对参考 : BAS 工具应支持与其他主流安全工具的集成,并提供 API 或插件接口,以便在企业的整体安全生态系统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BAS 产品在红队与蓝队中的角色
未来,随着 BAS 产品技术的进步,我们可能会看到 BAS 工具与红队活动的更紧密集成。通过与红队的协作,BAS 可以充当持续测试和反馈循环的一部分,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安全水平。
BAS 产品与其他网络安全工具,如漏洞扫描、渗透测试、自动化渗透平台,以及红蓝对抗,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重叠。
未来 BAS 产品的市场定位将更加精细化。 BAS 不应该试图取代其他安全工具 ,而是与之形成互补。 我相信,BAS 不应该试图取代其他安全工具,而应与其形成互补。在我看来,BAS 可以与漏洞扫描结合,进行精准的攻击模拟,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评估漏洞的实际风险。国内厂商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做到极致,将有机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展示自己的独特价值。 而与渗透测试相比,BAS 可以承担自动化、常规化的任务,将更多的复杂攻击场景留给渗透测试专家。
目前,BAS 市场正朝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基于 AI 的威胁模拟和检测技术,将是未来 BAS 产品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此外, BAS 产品的集成能力也将成为关键 。随着企业安全架构变得越来越复杂,BAS 产品需要能够与 SIEM(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EDR(端点检测与响应)等其他安全系统无缝对接,形成统一的安全运营平台。
我认为,国内 BAS 产品 如果能在集成性和自动化方面加大投入,尤其是与本地化行业需求的结合,将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对于国内的 BAS 厂商来说,创新的方向不仅仅是技术层面,如何优化用户体验、满足特定行业需求,并构建强大的生态系统,也将是关键因素。
BAS 工具与 SIEM(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XDR(扩展检测与响应)、SOAR(安全编排自动化与响应)等工具存在一定的重叠和竞争。例如,SIEM 系统也能检测安全事件,而 XDR 工具则侧重于跨多个环境的威胁检测。BAS 工具如何在这种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为企业安全防护的补充或强化手段,是厂商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通过分析这些工具的优势与不足,BAS 厂商可以找到合作与集成的机会,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BAS 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产品,拥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国外企业如 SafeBreach、AttackIQ 等,凭借领先的技术积累,已经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国内厂商要打破这些壁垒,需要在研发投入、专利技术积累、以及全球合作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此外,全球化的市场进入障碍,如数据隐私、行业标准和安全认证,也需要国内厂商提前布局,通过认证、合规、合作等手段降低这些障碍。
BAS与自动化渗透测试的融合趋势
许久之前,我曾经提到过,只要相关厂商稍微努力,就能实现BAS与自动化渗透测试的能力融合。前几天与一家国内BAS厂商交流时,我发现他们已经成功实现了这一点。
在国内外,BAS和自动化渗透测试的结合正在逐渐发展:
集成 :一些先进的安全平台已经开始将BAS与自动化渗透测试集成。例如,BAS平台可能会集成渗透测试工具,以增强攻击模拟的准确性和深度。
工具发展 :许多BAS工具现在提供了类似于自动化渗透测试的功能,能够自动发现漏洞和评估防御机制的有效性。
市场趋势 :安全行业越来越重视攻击模拟和自动化测试的结合,以提供更全面的安全评估。
无论是欧美、亚洲还是其他地区,许多BAS厂商的攻防技术团队都存在专业化不足的问题。成员们往往只关注局部问题,而忽视整体的战略规划。例如,在一些亚洲国家的BAS项目中,团队成员习惯于解决当前的技术问题,却缺乏对全局的思考,需要管理层提供详细的指导。这种“打一鞭子走一步”的做法在全球范围内的BAS项目中都有体现,特别是那些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
攻防团队在开发BAS产品时,往往缺乏体系化思维,尤其是在技术较为零散的地区。在研究特定的攻击手段时,通常只专注于个别技术模块,而忽略了整个攻击链的完整性。这种东拼西凑的做法不仅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也影响到最终产品的实际应用效果。因此,很多BAS产品需要技术专家提供完整的思路和架构,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开发团队对安全技术的理解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开发人员通常专注于编写代码和实现功能,却缺乏对实际攻防技术的深刻理解。 开发团队因为不了解安全技术,往往在产品设计中偏离了真正的安全需求,导致产品无法满足市场的预期。 这种情况需要攻防团队介入,帮助补充安全功能设计,并在开发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
开发团队过度依赖攻防团队来实现BAS产品的功能,而不是将这些能力集成到产品平台中。开发人员通常让攻防团队编写复杂的攻击脚本,而没有将这些脚本的功能系统化地集成到平台中,导致产品的维护和扩展性受到限制。这种过度依赖攻防团队的做法, 不仅增加了团队的负担,还影响了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BAS产品的产品经理缺乏安全背景的现象普遍存在。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由于对安全技术的了解不足,导致产品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能力。这种情况下,技术架构师的作用至关重要,需要为产品经理提供安全架构方面的建议,确保产品在功能和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
攻防团队对产品中的BUG反馈不积极的情况较为常见。攻防团队成员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往往不会主动报告遇到的BUG,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修复。 这种反馈不积极的现象在团队协作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那些沟通机制不完善的企业中。 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确保产品能够持续改进。
管理层对攻防技术的理解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在那些BAS产品刚刚兴起的市场。CEO和其他管理层对攻防技术的认知有限,导致在产品出现问题时,直接问责攻防团队,而忽略了开发团队和产品设计中的缺陷。这种管理上的缺陷会给团队带来很大的压力,也容易导致项目失败。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BAS产品还面临市场多样性带来的挑战。例如,在欧洲市场,BAS产品需要满足严格的GDPR数据保护法规,而在中国市场,BAS产品则要适应复杂的网络安全法要求。这种市场差异不仅影响产品的功能设计,也对企业的市场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范围内的BAS厂商需要在技术研发的同时,确保产品能够符合各个市场的法律和合规要求。
展望未来,量子计算的崛起可能会彻底颠覆现有的加密技术,这给网络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技术从业者,我深感这个领域的复杂性和前景的无限可能。我期待看到 BAS 工具能够提前布局,针对量子计算环境下的新型威胁进行攻防测试,这将为国内厂商带来新的创新机会。这是一个新兴领域,国内厂商可以探索如何在量子计算环境中应用 BAS 技术,进行前瞻性的布局。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迁移到云端,传统的 BAS 工具需要适应云计算环境中的安全需求。 云原生 BAS 工具将成为市场的一大趋势,它们能够在动态和分布式的云环境中运行,对云服务、容器、微服务架构等进行安全测试 。国内厂商可以探索开发针对云原生架构的 BAS 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多云和混合云安全需求。
BAS 产品作为安全自动化工具,未来的创新方向不仅仅是在技术上,而是在如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上。建议国内的 BAS 厂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1) 本地化与行业化 :
深耕特定行业需求,打造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追求技术上的全面覆盖。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安全需求,针对特定行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2) 模拟攻击的精准度与覆盖面 :
提升攻击模拟的精准度和覆盖面,包括对新兴攻击手段和攻击链的模拟。
攻击模拟的精准度直接影响到漏洞检测的效果。通过不断更新攻击手段和攻击链,BAS 工具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安全防护能力,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修复漏洞。
(3) 红蓝队辅助工具 :
明确 BAS 在红蓝队对抗中的辅助角色,通过自动化降低蓝队压力,让红队专注于更高级别的威胁。
BAS 工具可以自动化完成基础的攻击模拟,帮助蓝队识别防御中的漏洞,从而让红队专注于更复杂的安全挑战。
(4) 产品集成与生态建设 :
加强与其他安全产品的集成,构建一个统一的安全运营生态系统。
与 SIEM、EDR 等安全工具的无缝集成能够增强 BAS 产品的整体价值,提升企业的安全防护能力。
(5) 量子计算与未来威胁的适应 :
关注量子计算的进展,并探索如何在量子计算环境中实现安全测试和模拟攻击。
量子计算可能对现有的加密技术构成威胁,提前布局量子安全可以帮助产品在未来保持竞争力。
(6) 云原生与混合云环境的支持 :
开发适用于云原生架构的解决方案,包括容器安全、微服务安全和多云环境下的安全测试。
随着企业迁移到云计算环境,支持云原生安全解决方案将提升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7) 增强用户培训与支持 :
提供更全面的用户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充分理解和利用 BAS 工具。
用户的技术能力直接影响工具的有效使用,提供支持和培训可以提升用户满意度和产品的实际价值。
(8) 法规合规与数据隐私 :
加强对本地和国际数据隐私法规的关注,如 GDPR 和《网络安全法》,确保 BAS 产品能够有效支持企业合规要求。
合规性是企业选择安全产品的重要因素,确保产品满足法规要求可以提升市场信任度。
(9) 创新的商业模式与服务 :
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按需服务、订阅制等,提供灵活的收费和服务选项,并考虑与咨询公司合作,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灵活的商业模式和服务选项可以吸引不同规模和需求的企业用户,提升市场接受度和产品的普及率。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 欢迎点赞和分享 。感谢您的支持!